在廊坊霸州勝芳古鎮,有一座雅號為“聚興堂”的清代建筑——張家大院。大院的建筑氣派美觀,古樸考究,同時,它銘記了勝芳不朽的革命歷史傳統:孫毅將軍曾經在這里指揮過勝芳保衛戰;平津戰役結束前夕,黃克誠和黃敬在這里培訓了7500名接管干部,接管天津。天津人民廣播電臺、天津日報、新華社天津分社都在這里先后成立。有人說:“這里是天津市委的西柏坡”。紅色“冀”憶,讓我們一起走進張家大院,走進這座“勝芳人民的紅色榮耀”。
它是田字形四合院建筑,中西合璧的北方民居建筑范本;它大氣典雅又不失小巧精致,濃縮傳統民居精華;它穿越古今又閃爍紅色榮耀,成就不朽紅色傳奇;無數知名人士從這里走出,無數偉大的事業從這里開啟,它就是集無數輝煌于一身的張家大院。
張家大院建于清道光十年,占地面積1648平方米,建筑面積1015平方米,共有房屋51間,分為東西兩個院落,西側兩院為清式木構架硬山建筑,東側兩院為歐式建筑,中間有穿堂鴛鴦廳,為一廳四室。四個小院均有小門,回廊連通。它基本保持了原貌,流連其中,可以體會傳統民居建筑的精妙。
“南游蘇杭,北游勝芳”。霸州市勝芳鎮位于冀中平原腹地,南有與白洋淀齊名的浩瀚東淀,大清河的支流中亭河穿鎮而過,直抵天津入海。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勝芳自古就是“地肥水美 魚多蟹大”的魚米之鄉,這里風景秀麗,物產豐富,交通便利,客商云集,成就了往日繁華。勝芳保衛戰則是這個古鎮一段不泯的紅色記憶。
張家大院位于廊坊勝芳鎮中山街南側,它四周高大院墻上的垛口和女兒墻昭示了建筑的時代特征和主人的防御心理——動亂年代這里完全可以作為一座居高臨下的堅固堡壘,易守而難攻。解放戰爭時期,隨著勝芳保衛戰的打響,張家大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成為勝芳人民的紅色榮耀。
1948年11月20日,即中共中央軍委作出發起平津戰役決定后第三天。為順利接管天津這座帝國主義勢力和國民黨政府長期盤踞經營的中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47歲的黃克誠接到中央指示,火速率一批干部入關。入關后,黃克誠被中央任命為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兼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辦公地址就設在張家大院。
隨后中共從中共中央華北局、華北人民政府、石門市委、渤海區黨委、冀魯豫區黨委等部門抽調的干部共7400余人,共同集結勝芳,進行接管天津的各項準備工作。天津的解放與順利接收再一次有力的證明,善于學習的共產黨人更有能力管理好一座城市,給那里的人民帶來幸福安寧的生活。張家大院,見證了人民解放戰爭的重大歷史事件,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人在前進征途中不斷學習進步的那段輝煌歷史。
這座擁有近200年歷史的古代豪宅,因為頑強戰斗七天七夜的勝芳保衛戰而不凡,更因為震撼世界的平津戰役而不凡。在張家大院里發生的革命事跡,成為勝芳、成為廊坊、成為河北乃至全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成為共產黨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代代相傳!